在池塘养殖的精细管理中,水体的酸碱度(PH值)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理想的PH值范围通常在7.5-8.5之间(淡水养殖)或8.0-8.5(海水养殖),呈现弱碱性。然而,当PH值持续升高,超过9.0甚至更高时,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值变化,便会成为潜伏在池塘中的“隐形杀手”,对养殖对象、水体环境和整体经济效益构成严重威胁。通常可以使用在线PH自动监测仪进行实时检测,防患于未然。 一、对养殖生物的直接生理损伤 鳃组织损伤与呼吸障碍: 高PH值水体具有强腐蚀性。鱼类、虾蟹等主要依赖鳃进行呼吸和渗透压调节。碱性过强的水会直接灼伤鳃丝上皮细胞,破坏其结构: 黏液过度分泌: 鳃组织为自我保护会分泌大量黏液,反而堵塞鳃丝间隙。 鳃丝肿胀、粘连: 细胞受损导致鳃丝肿胀、融合,有效呼吸面积急剧减少。 后果: 氧气交换效率严重下降,即使水中溶氧充足,养殖生物也会因“生理性缺氧”而浮头、厌食、生长停滞,严重时窒息死亡。虾蟹等甲壳类甲壳也可能受到腐蚀。 体表黏膜与皮肤损伤: 高PH水同样会侵蚀鱼类的体表黏液层和皮肤,虾蟹的甲壳和附肢。 黏液屏障破坏: 健康的黏液层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高PH值会溶解或破坏这层屏障。 皮肤/甲壳损伤: 导致表皮细胞脱落、发炎、甚至溃疡。 后果: 养殖生物免疫力显着下降,伤口极易被细菌、真菌(如水霉)、寄生虫等乘虚而入,爆发疾病的概率大增(如烂鳃、烂身、黑鳃、甲壳溃疡等)。 二、剧毒物质“氨”的毒性倍增 这是高PH值带来的最具隐蔽性和致命性的危害。 氨的存在形式: 池塘中的氨氮(TAN)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离子铵(NH4+): 相对无毒或毒性很低。 分子氨(NH3): 剧毒,对水生生物有极强的穿透性和破坏性。 PH值与氨形态的转化: NH4+和NH3的比例高度依赖于水体的PH值和温度。PH值越高,剧毒的分子氨(NH3)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其毒性呈几何级数增强。 例如,在25°C水温下: PH=7.0时,NH3占比不足1%。 PH=8.0时,NH3占比约5%。 PH=9.0时,NH3占比陡增至25%以上! PH=9.5时,NH3占比可超过50%! 后果: 即使池塘中总氨氮(TAN)浓度在低PH时属于安全范围,一旦PH值飙升,剧毒NH3的比例会急剧增加,浓度可能瞬间达到致死或亚致死水平。分子氨中毒会: 严重损害鳃组织,加剧呼吸障碍。 破坏神经系统,导致异常兴奋、抽搐、狂游,继而昏迷死亡。 损害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 抑制生长,降低饲料转化率。 在高PH高氨氮的双重压力下,极易造成养殖生物大面积急性死亡。 养殖池塘中居高不下的PH值绝非小事,它是诱发多重危机、威胁养殖成败的关键水质因子。养殖从业者必须高度重视PH值的日常监测与管理,将其视为水质调控的核心指标之一。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39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