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水处理领域,氨氮是衡量水质污染的关键指标,其去除效率直接关系环境安全,常用台式氨氮检测仪进行测定。温度作为核心环境因子,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途径深刻影响废水中氨氮的形态、浓度及去除效能。理解这一关系对优化工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至关重要。 一、温度改变氨氮溶解度与气液平衡 溶解度变化: 与溶解氧相反,温度升高会降低氨气在水中的物理溶解度。这意味着在高温下,水中能“容纳”的游离氨分子总量减少。 气液平衡移动: 废水中氨氮以离子态铵两种形式存在,并形成动态平衡。温度升高显着推动该平衡向右移动(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导致游离氨比例大幅增加。游离氨极易挥发,因此高温会加速氨气从水中向大气逸散,理论上可能导致水体中总氨氮的自然损失(尤其在曝气池、储存池等开放环境)。然而,在封闭或通风不良的系统,这种损失可能有限。 二、温度影响电离平衡与反应速率 pH-温度协同效应: 游离氨与离子铵(的比例强烈依赖于温度和pH值。温度升高使氨氮的电离常数(Kb)增大,意味着在相同pH值下,高温时游离氨的比例远高于低温时。例如: 在pH=7时,10℃下NH₃占比约0.6%,而30℃下则跃升至约6%。 在pH=8时,10℃下NH₃占比约5.6%,30℃下则高达约30%。 挥发驱动力增强: 由于游离氨是挥发性物质,其比例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氨氮通过吹脱、曝气等方式从水中去除的潜在速率和效率。高温是氨吹脱工艺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 化学沉淀影响: 对于采用磷酸铵镁(MAP或鸟粪石)沉淀法除氨氮的工艺,温度升高通常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沉淀形成时间。但过高温度也可能影响晶体的形态和沉降性。 三、温度主宰硝化菌活性(核心影响) 生物硝化作用是市政污水和多数工业废水去除氨氮的最高效、最经济途径,而温度对此过程有决定性影响: 硝化菌的特性:硝化细菌(主要是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属于自养型微生物,生长缓慢,世代时间长。 它们对环境变化(尤其温度)高度敏感,是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脆弱环节”。 温度对硝化速率的影响:最佳温度范围: 硝化菌的最适温度通常在 28°C - 36°C 之间。在此范围内,其代谢活性最高,氨氮氧化速率最快,处理效率最佳。 高温抑制(> 35°C - 40°C):硝化菌活性开始受到抑制,酶效率下降。 AOB(氨氧化菌)通常比NOB(亚硝酸盐氧化菌)更耐高温。超过40°C时,NOB活性可能被严重抑制甚至失活,导致亚硝酸盐积累(部分亚硝化)。 高温下溶解氧(DO)浓度降低,而硝化作用耗氧量巨大,加剧了氧限制。 温度波动对废水中氨氮的影响是物理挥发、化学平衡和生物活性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在开放系统中,高温可能通过挥发略微降低总氨氮浓度,但幅度通常有限。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温度的核心影响在于调控生物硝化效率。低温是高效硝化的主要障碍;高温虽能加速硝化,但也伴随溶解氧不足和潜在抑制风险。 应对策略: 低温对策:延长污泥龄(SRT): 确保硝化菌有足够时间生长繁殖。曝气池保温/覆盖, 减少热量散失。 高温对策:强化曝气/精确DO控制: 应对高耗氧量和低溶解度。适当降低pH(如控制在7.0-7.5)以减少高温下有毒游离氨的比例。加强冷却/遮阳: 对进水或曝气池进行冷却(成本较高)。 温度是调控废水中氨氮归趋的核心“开关”。低温主要通过严重抑制硝化菌活性,导致生物脱氮效率骤降,是污水处理厂冬季稳定运行的主要瓶颈;高温则提升游离氨比例利于物化去除,同时加速硝化反应但伴随氧限制与潜在毒性风险。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39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