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浊度,直观反映了水中悬浮颗粒物(如泥沙、微生物、胶体、有机物等)对光线透过所产生的阻碍程度。它是评估水质洁净度、判断水处理工艺效率、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指标。水质浊度自动分析仪,正是替代人工目视比浊或实验室手动测量的高效自动化工具,能够实时、连续、精确地监测水体浊度变化。其核心工作原理基于光学散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当一束光线穿过待测水样时,水中的悬浮颗粒会与光线发生相互作用:部分光线遇到颗粒后,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向各个角度散开。这种向各个方向偏离原光路的现象就是散射。 浊度自动分析仪的核心任务,就是探测和量化由悬浮颗粒引起的散射光强度。散射光的强度与水样中颗粒物的浓度、大小、形状和折射率直接相关。在颗粒特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散射光强度与水样的浊度值成正比关系。浊度越高,散射光越强。 主流测量方法:90°散射光法(Nephelometry) 目前绝大多数工业在线和实验室自动浊度仪采用的标准方法是 90°散射光法。仪器内置一个稳定的光源,通常是高亮度、长寿命的红外LED(发光二极管) 或特定波长的激光二极管。使用红外光(如860nm)的主要优势在于能有效避免水样颜色(色度)的干扰,因为大多数天然水体中的有色溶解性有机物对红外光的吸收很弱。 光源发出的光束经过精密的光学系统(如透镜、光阑)进行准直,形成一束强度稳定、方向集中的平行光。 待测水样通过泵或重力流,被连续或间歇地引入一个特殊设计的测量室(流通池)。这个测量室通常由光学性能优异的玻璃或石英制成,具有光滑的内壁,并设计成能减少气泡滞留和避免光线在壁上反射干扰的结构。 信号处理与计算:探测器产生的微弱电流信号被送入精密的信号放大电路进行放大。放大后的电信号(模拟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ADC) 转换为数字信号。仪器的微处理器(CPU) 根据预设的算法(基于90°散射光原理和标定曲线),结合接收到的散射光信号强度(以及参比信号、补偿信号等),计算出水样的实时浊度值。计算过程中会考虑仪器的校准系数(由标准浊度液标定得出)。 结果显示、输出与清洗:计算得出的浊度值(通常以NTU - 浊度单位或FNU - 福尔马肼浊度单位显示)显示在仪器的屏幕上。同时,仪器通过标准接口(4-20mA模拟信号、RS232/RS485、Modbus、以太网等) 将数据实时传输给上位机控制系统(如PLC、DCS、SCADA)或数据记录仪。 自动清洗(关键维护功能): 为防止测量池内壁和光学窗口被水样中的污染物、生物膜或水垢附着而影响测量精度,仪器会按照预设程序(定时或根据测量值变化触发)启动自动清洗功能。 浊度仪的准确测量高度依赖定期校准:使用标准福尔马肼浊度液(Formazin) 作为基准物质,在多个浓度点(如0、20、100、800 NTU)对仪器进行标定,建立散射光强度与浊度值的精确对应关系(校准曲线)。日常维护还包括定期检查清洁测量池、更换消耗品(如清洗液、进样管路)、检查光源和探测器的状态等。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39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