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处理、食品饮料、医疗卫生、游泳池及饮用水安全等领域,对水质中余氯含量的精准监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台式水质余氯检测仪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实验室常用设备,其核心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光电比色法。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其工作流程与原理。 一、核心原理:光电比色法 光电比色法是当今台式余氯检测仪最主流、最可靠的技术原理。其理论基础是朗伯-比尔定律。该定律表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一定厚度的有色溶液时,溶液对光的吸光度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简单来说,就是水样中的余氯浓度越高,与特定试剂反应后生成的颜色就越深,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就越强。仪器通过测量这种吸光度的变化,即可精确计算出水样中的余氯含量。 二、工作流程步骤 1、样品制备与反应 这是流程的起点。操作人员使用移液器精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水样(通常为10-25mL)置于专用的玻璃或塑料比色皿中。随后,向比色皿中加入配套的显色试剂(最常用的是DPD试剂)。 DPD(N, N-二乙基-对苯二胺)反应原理:水中的游离余氯(包括次氯酸HClO和次氯酸根ClO-)会立即与DPD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稳定的玫瑰红色化合物。余氯浓度越高,生成的红色就越深。 2、光学测量 反应完成后,将比色皿外壁擦拭干净,放入仪器的样品室(或称光路)中并盖上盖子,以隔绝外界光线干扰。随后启动测量程序: 发光:仪器内部的一个特定波长(通常是520nm左右)的LED光源会发射出一束稳定的单色光,这束光垂直穿过比色皿中的有色溶液。 感光:在比色皿的另一侧,有一个光电传感器(如光电二极管或光电管)负责接收穿透溶液后的光信号。 转换:光电传感器会将接收到的光信号强度转换成与之成正比的电信号。 3、信号处理与计算 这是仪器的“大脑”工作环节。仪器内部的微处理器(MCU)会接收来自光电传感器的电信号。 建立基准:仪器在测量样品前会进行“清零”或“空白校准”,即测量一个加入蒸馏水和不加试剂或加入纯水试剂的比色皿,此时的吸光度值作为基准零点。 计算吸光度:微处理器通过比较样品与空白基准的光强信号,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公式自动计算出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值(A值)。 浓度换算:仪器内部已经预存了由一系列已知浓度标准溶液建立起的校准曲线(A-C曲线)。微处理器将计算出的吸光度值代入这条曲线公式,瞬间即可计算出待测水样中精确的余氯浓度值。 4、结果显示与输出 最终的计算结果会以数字形式清晰地显示在仪器的液晶显示屏(LCD) 上,单位通常为mg/L(ppm)。高端型号的仪器还具备数据存储、打印输出或通过数据线传输至电脑等功能,便于后续的数据记录与分析。 台式水质余氯检测仪是一个集化学显色反应、精密光学系统和智能电子计算于一体的高科技设备。其工作流程环环相扣,从DPD与余氯的显色反应开始,通过光学系统捕捉颜色深浅,最终由微处理器依据科学定律完成精准定量。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0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