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快速测定仪

实验室COD仪器服务商
提供整体检测解决方案!



首页 > 技术文章 > 水中二氧化氯含量正常的标准值是多少 ?

水中二氧化氯含量正常的标准值是多少 ?

时间:2025-09-03 11:02:00   访客:2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潺潺流出。这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却蕴含着一整套复杂的水处理工艺和严格的水质标准。其中,二氧化氯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中。在户外,可用便携式二氧化氯检测仪进行分析测定。那么,水中二氧化氯的含量究竟多少才算正常?这个标准又是如何制定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一、二氧化氯广泛用于水杀毒

与传统氯气消毒相比,二氧化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二氧化氯的氧化能力极强,能迅速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孢子等微生物,消毒效果持久。它与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的三卤甲烷等致癌副产物远低于氯气,大大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性。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铁、锰离子以及由藻类、微生物产生的土霉味、腥臭味,改善水的口感和色泽。

正因如此,二氧化氯成为了许多水厂首选的消毒方式。然而,“是药三分毒”,消毒剂也不例外。过量摄入二氧化氯及其副产物会对人体健康(如影响红细胞功能)造成潜在风险,并可能产生令人不悦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安全的含量标准至关重要。

二、国家标准的明确规定

在我国,饮用水安全的首要权威标准是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该标准对二氧化氯的指标做出了明确且详细的规定:

出厂水标准:在水厂出水口,二氧化氯的浓度应控制在0.1~0.8 mg/L之间。

下限(0.1 mg/L):确保消毒效果。如果含量低于此值,可能无法有效杀灭管网中的微生物,无法保证水在输送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

上限(0.8 mg/L):保障人体健康和使用体验。超过此值,水的刺激性气味会加重,长期过量摄入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管网末梢水标准:水流经漫长的市政管道,到达用户龙头时,二氧化氯会因与微生物、有机物反应而有所消耗。因此,对其末梢水的要求有所放宽,但同样有底线——≥0.02 mg/L。

这个“≥0.02 mg/L”的要求被称为“余量”标准。它像一个“守夜人”,确保了从水厂到用户家的整个输送过程中,消毒作用始终存在,防止细菌在管网中二次滋生。

简单来说,一个合格的供水系统,从出厂到您家水龙头,二氧化氯含量必须在0.02 mg/L 至 0.8 mg/L 这个安全区间内动态变化。

三、除了饮用水,其他场景有标准吗?

除了饮用水,二氧化氯也常用于游泳池水、食品加工消毒、医疗环境消毒等。这些场景都有其相应的标准:

游泳池水:通常要求余量维持在0.1~0.6 mg/L之间,既能有效消毒,又能避免对游泳者眼睛和皮肤造成强烈刺激。

医院污水消毒:要求更为严格,投加量和接触时间都有具体规定,以确保彻底杀灭病原体。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007.html

上一条: 水产养殖叶绿素在线分析仪安装位置指南 下一条: 总镍水质在线自动检测仪:现代水质监测的优先之选

热门资讯

 
  • 水中硫酸盐超标会带来哪些危害发生?
  • 水样中溶解氧过高将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 土壤总有机碳TOC的三个常用测量方法
  • 如何检测井水水质好坏?井水水质检测很有必要
  • 总氮检测结果为负值是什么因素,如何解决?
  • 常用的余氯检测方法
  • 水样检测中总磷一定要消解吗,如果不消解会如何?
  • 饮用水中的磷含量超标,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 水体中铁含量超标的5大危害!
  • 如何增加水中溶解氧?
  •  
     

    热门产品

    BOD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BOD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五参数在线自动监测仪
    五参数在线自动监测仪
    水质在线COD监测仪
    水质在线COD监测仪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总磷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总磷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总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总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高锰酸盐指数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高锰酸盐指数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总铬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总铬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业务电话:
    181-5666-5555
    7*24小时 全天候技术服务支持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390号商会大厦15楼

    扫描二维码
    本公司网站如有素材图片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修改!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2022 安徽迈德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18487号-3   皖公网安备341702020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