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方的天空被凛冽的寒风席卷,气温骤然下降,河流湖泊开始封冻,这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水环境监测体系的一次严峻挑战。遍布在河道、排污口、水厂的关键“哨兵”——水质在线监测仪器,正面临着低温的直接冲击。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确保这些精密仪器在严冬中正常运行,我们需要为它们添加防冻液吗? 答案是:这是一个需要极度审慎对待的技术决策,绝非简单的“是”或“否”,更有一套远比添加防冻液更为根本和安全的综合防护体系。面对冻结风险,添加防冻液(如乙二醇、丙二醇水溶液)似乎是直观的解决方案。它确实能有效降低液体的冰点,但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污染水样与传感器: 这是最核心的禁忌。任何添加到采样和测量系统中的防冻剂,都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它们会严重干扰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BOD等关键指标的测量准确性,导致监测数据完全失真,失去环保监督的意义。 损坏精密传感器: 许多防冻液的化学成分可能对pH玻璃电极、溶解氧荧光膜等敏感元件造成不可逆的毒化或损伤,缩短其使用寿命。 后续处理难题: 混合了防冻液的废液属于危险废物,需要专门收集和处理,增加了运营成本和环境风险。 因此,业界普遍共识是:应绝对避免让防冻液接触仪器的采样、测量核心单元。 那么,正确的防冻策略究竟是什么? 构建全方位的冬季防护体系 一套成熟可靠的冬季防护方案,是“保温为主,伴热为辅,程序优化”的综合工程。 采样系统的防护: 这是防冻的重中之重。必须为从取水口到仪器入口的所有采样管路敷设自限温电伴热带,并外加保温棉(如橡塑保温管)进行严密包裹。电伴热带可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功率,保证管路内水样始终保持在冰点以上(通常维持在5℃左右),既防冻又节能。 仪器机箱的内部保温: 户外安装的监测站房或仪器机箱内,应加装保温层,并配备恒温控制系统(如小型加热器配合温控器)。确保箱内温度始终维持在仪器要求的范围内(例如10-20℃),为整个分析单元提供一个稳定的小环境。 运行流程的优化 排空设计: 在每次测量循环结束后,编程控制仪器自动执行“排空”程序。将采样管、测量池、试剂管路中的残留液体尽可能吹扫或排放至废液桶,让系统内部保持“空”的状态,从根本上消除冻结隐患。 间歇性运行: 在极端低温且监测频率要求不高的时段,可考虑设置仪器的间歇运行模式,减少系统内部存有液体的时间。 所以,气温骤降并不推荐,尤其严禁在测量系统内部使用防冻液。 将防冻液加入水样或试剂中,无异于饮鸩止渴,虽解一时冻结之忧,却彻底破坏了监测数据的生命线——准确性与真实性。
最科学、最可靠的做法是投资于一套完善的“保温-伴热-排空”主动防护系统。这看似前期投入较高,但它能从根本上保障仪器在严冬中的稳定运行与数据的准确可靠,避免了因设备冻毁带来的高额维修费用和数据失效导致的环保责任风险。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0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