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刷厂(尤其是油墨、清洗废水占主导的企业)的废水处理过程中,化学需氧量(COD)是一项核心的监控指标。它代表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稳定达标的COD出水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然而,操作人员常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经过处理的出水COD值,经在线COD监测仪测定时不降反升,甚至远超进水指标。这一异常现象的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本文将系统性地分析导致COD出水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一、 进水水质的冲击与波动 印刷生产的工艺多样性决定了其废水成分的复杂性,进水水质的不稳定是导致系统崩溃的首要原因。 有机物负荷冲击:印刷厂在生产不同订单时,使用的油墨、清洗剂、润版液等种类和量会有很大差异。例如,突然进行大规模设备的深度清洗,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清洗废水和溶剂,这部分废水的COD浓度可能高达数万毫克/升。如果这部分废水未经预处理而直接进入调节池,会对整个生化系统造成毁灭性冲击,远超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导致出水COD急剧升高。 有毒物质抑制:现代油墨和溶剂中可能含有苯系物、酮类、重金属等生物毒性物质。当这些物质在进水中的浓度超过微生物的耐受阈值时,会抑制甚至毒杀活性污泥中的菌群,使其失去降解有机物的活性。微生物“中毒”后,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法被有效分解,自然导致出水COD居高不下。 二、 生化处理系统的失调与崩溃 生化处理(特别是好氧工艺)是降解COD的核心环节,此环节的故障是出水COD超标的直接原因。 溶解氧(DO)控制不当:好氧菌需要充足的溶解氧(一般维持在2-4 mg/L)来分解有机物。如果曝气系统出现故障(如曝头堵塞、风机效率下降)或操作失误,导致池内溶解氧不足,好氧菌会大量死亡,系统处理效率急剧下降。这不仅会使原有有机物无法去除,菌体死亡后自身溶解还会释放出新的有机物,进一步推高出水COD。 污泥老化与污泥膨胀:当污泥龄过长、营养失衡(通常是碳氮磷比例不当)或DO持续偏低时,容易引发丝状菌性污泥膨胀。发生膨胀的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导致二沉池中泥水分离困难,大量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失。这些流失的污泥本身含有大量有机物,以其颗粒态COD的形式计入出水检测值,造成出水COD和浊度同时飙升。 三、 预处理与物理化学过程的失效 生化处理前的预处理环节如果失效,会将问题直接传递给后端。 调节池功能失效:调节池的核心作用是均化水质、水量。如果搅拌不均或停留时间太短,会导致进入生化系统的废水浓度时高时低,形成周期性冲击,使微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处理效果不稳定。 混凝沉淀效果不佳:混凝沉淀工艺主要去除水中的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如果混凝剂(如PAC、PAM)投加量不当、pH值不适宜或混合反应不充分,会导致矾花形成不好、沉降效果差。本该在此环节被去除的胶体态COD未能有效沉淀,直接进入后续单元,增加了生化系统的负担,并最终体现在出水指标上。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0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