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饮用水安全领域,叶绿素含量并非一项常规检测指标,但它作为一个关键的综合性指示参数,其超标所揭示的深层问题直接关乎供水安全与人体健康。通常,我们可以使用便携式叶绿素分析仪进行含量的测定。叶绿素含量超标的水体不具备直接饮用的条件,其背后关联着一系列复杂且必须严肃对待的水处理难题与公共健康风险。 一、藻类爆发与富营养化 叶绿素本身对人体无直接毒性,其超标的核心警示在于它标志着水体发生了严重的“藻类华”现象。这通常是水源地(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为藻类(包括蓝藻、绿藻等)的爆发性繁殖提供了温床。因此,叶绿素指标在环境监测与水处理行业中,被普遍视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藻类生物量的重要替代参数。 二、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与间接危害 叶绿素超标的水体,其健康风险主要并非来自叶绿素本身,而是来自产生它的藻类及其代谢产物。 藻毒素的直接毒害风险:这是最紧迫、最严重的健康威胁。多种蓝藻(如微囊藻、鱼腥藻)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并释放强烈的生物毒素,如微囊藻毒素、节球藻毒素等。这些毒素性质稳定,常规煮沸难以有效去除。饮用含藻毒素的水可导致急性中毒,引发肝炎、腹泻、皮炎等症状;长期低剂量暴露则具有显着的肝毒性,甚至与肝癌的发病风险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均已对微囊藻毒素-LR等关键指标设定了严格的限值。 感官性状恶化与致敏风险:藻类大量繁殖会严重影响水体的感官指标。水会产生令人不悦的土霉味、腥臭味,色泽浑浊。这不仅使用户对水质产生信任危机,部分藻类细胞及其分泌物本身也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皮肤过敏或呼吸道不适。 消毒副产物(DBPs)风险显着升高:这是水处理工艺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藻类细胞及其死亡腐解后释放的大量细胞内含物(如藻源有机质),会与氯等消毒剂发生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具有“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消毒副产物。这些副产物的生成潜能在藻类爆发期会成倍增加,极大地提高了饮用水的化学安全风险。 三、 对水处理行业的严峻挑战 藻类爆发对传统的水处理工艺构成了巨大压力,是行业内的一个经典难题。 堵塞滤池,降低处理效率:藻类细胞会堵塞混凝、沉淀和过滤单元,缩短滤料反冲洗周期,增加运行能耗与成本。 “穿滤”现象:部分个体微小的藻类难以通过混凝沉淀被有效去除,可能穿透滤池进入清水库,甚至在管网中继续繁殖。 细胞破裂释放内毒素:在预氧化(如加氯)或过滤过程中,藻类细胞壁可能破裂,将其胞内高浓度的藻毒素和嗅味物质瞬间释放到水中,造成二次污染,使处理效果适得其反。 对于公众而言,最直接的建议是:绝对不要直接饮用任何感官异常(颜色、气味不对)或已被告知存在藻类污染风险的自来水或自然水体。 即使将水煮沸,也无法去除藻毒素,反而可能因水分蒸发而使其浓度相对升高。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0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