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啤酒,这一人类古老的饮品,在其酣畅淋漓的生产背后,是大量水资源的消耗与随之而来的废水排放。这些源自糖化、发酵、灌装及清洗过程的废水,富含有机物,若不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将对水体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啤酒厂废水进行精准的水质监测与有效治理,不仅是环保法规的硬性要求,更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体现。在众多水质参数中,有几位至关重要的“关键角色”,它们直接决定了废水的污染负荷与处理难度,成为环境工程师与厂区运营人员目光聚焦的中心。 首当其冲的,是衡量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两个孪生指标——化学需氧量与生化需氧量。常用水质COD自动监测仪进行测定,化学需氧量,它代表的是用强氧化剂来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量,能够相对快速地反映出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其数值高低,直观地标示了水体被有机物、亚硝酸盐等物质污染的总体轮廓。而生化需氧量,则特指在水体中进行好氧生物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它更像是在模拟自然环境下,微生物“消化”这些有机废物所需要付出的氧气代价。 对于啤酒厂废水而言,由于其主要成分是糖类、醇类等易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因此生化需氧量通常保持着较高的数值。这两项指标,共同描绘了废水中有机污染的总体面貌,是评估废水对水体生态系统中溶解氧平衡破坏潜力的关键依据,也是后续选择生化处理工艺、确定曝气量等参数的根本出发点。 如果说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描绘了有机污染的“量”,那么另一个基础而至关重要的物理性指标——悬浮固体,则揭示了废水中可见固体物质的“形”。它是指悬浮在水体中、无法通过特定滤膜的非溶解性固体物质。在啤酒厂的废水中,这些悬浮固体可能来源于破碎的麦芽壳、残留的酵母泥、以及酒花残渣等。 这些悬浮固体不仅本身构成视觉污染,影响水体通透度,它们沉积后还会在河床或处理设施底部形成污泥,消耗溶解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固体颗粒物表面往往吸附着大量可溶性的有机污染物,成为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藏身之所”之一。过高的悬浮固体浓度,会直接干扰后续处理单元的运行效率,例如堵塞生物滤料、覆盖微生物膜表面影响传质效率等。因此,有效去除悬浮固体,常被视为啤酒厂废水预处理阶段的首要任务。 除了上述直接由酿造原料带来的污染物,另一个在啤酒厂废水中不容忽视且波动较大的参数是酸碱度。啤酒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清洗、消毒和碱洗步骤会使用酸性与碱性化学品,导致排放的废水酸碱度可能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剧烈变化。过酸或过碱的废水,不仅本身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更重要的是,它会严重抑制乃至摧毁后续生化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的活性——这些负责降解有机污染的主力军对其生存环境的酸碱度极为敏感。同时,偏离中性的酸碱度也会加剧处理设备和管道的腐蚀问题。因此,对废水酸碱度进行实时监测与及时调节,使之稳定在中性附近,是确保整个废水处理系统,特别是核心生化单元能够稳定、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如同为微生物群落维持一个适宜的“家园”。 由此可见,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固体以及酸碱度这几个核心参数,构成了评估与处理啤酒厂废水的基础框架。准确把握这些参数,意味着掌握了啤酒厂废水特性的钥匙,从而能够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处理方案,确保每一滴排放出去的水,都能达到标准,切实履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庄严承诺。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1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