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水产养殖中,水色是判断池塘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一片浓绿的池水,在传统观念中常被视为“肥水”的象征,意味着饵料丰富。然而,现代水产养殖科学揭示,过犹不及。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通常用于表征浮游植物生物量)过高,绝非福音,而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预示着整个养殖生态系统可能正走向失衡,并对养殖对象构成多重直接与间接的威胁。 一、溶解氧的剧烈波动与夜间缺氧 这是叶绿素含量过高所引发的最致命、最直接的风险。白天,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大量产氧,可能导致水体表层溶解氧过饱和甚至出现气泡病。然而,到了夜间,光合作用停止,巨量的藻类群落其自身的呼吸作用会持续、大量地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这种消耗速度远超水体和大气之间的氧气交换补充速度,导致凌晨时分养殖水体陷入严重的缺氧状态。 窒息风险与集体死亡:养殖的鱼、虾、蟹等生物在缺氧环境中会表现出浮头、窜游、聚集于进水口等应激行为。若未能被及时察觉并采取增氧措施,轻则导致生长停滞、免疫力下降,重则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窒息死亡,给养殖户带来毁灭性的经济损失。这种夜间缺氧的突发性和隐蔽性,使其成为高密度养殖中最可怕的风险之一。 二、代谢产物的积累与毒素释放 一个藻类过度繁殖的系统,其代谢产物会迅速污染其自身生存的环境。 pH值失衡:在白天旺盛的光合作用下,藻类会快速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水体酸碱度(pH值)急剧升高,有时可超过9.5甚至10。这种高pH环境会增大水体中非离子态氨(NH₃)的比例,而氨氮对水产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会侵蚀鳃组织,破坏渗透压调节,并影响生长发育。 藻毒素的威胁:并非所有藻类都是无害的。叶绿素含量过高,尤其是蓝藻(如微囊藻、鱼腥藻)成为优势种群时,它们会释放出不同类型的藻毒素(如肝毒素、神经毒素)。这些毒素可直接毒害养殖生物,导致肝胰腺坏死、神经系统紊乱甚至死亡。更严重的是,这些毒素可能在水产品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有机污染加剧:藻类群落具有不稳定性。当遇到天气突变(如连续阴雨、降温)或营养盐耗尽时,大规模的藻类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分解。这个腐败过程不仅会急剧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泛塘”,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一步毒化水质,形成恶性循环。 三、养殖动物的生存困境 在这样一种恶劣的水环境中,养殖动物的生理健康受到全方位的挑战。高浓度的藻类,特别是具有纤维质细胞壁的藻类,会随呼吸水流进入养殖生物的鳃部,附着在鳃丝上,物理性地堵塞鳃腔,妨碍气体交换。即使水中溶解氧含量不低,动物也可能因鳃部功能障碍而无法有效利用氧气,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 长期处于溶解氧剧烈波动、pH值不稳定、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的环境中,养殖动物将承受巨大的环境应激。这种持续的应激状态会大量消耗其体能,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其对病原菌(如细菌、病毒)的抵抗力显著下降,极易诱发各种疾病,如烂鳃病、肠炎病、出血病等。 浑浊浓绿的水体透明度极低,会妨碍养殖动物(尤其是依靠视觉捕食的品种)的正常觅食。同时,恶劣的水质环境会影响其消化酶活性,导致食欲减退、饲料利用率降低,最终表现为生长缓慢、饲料系数增高,直接影响养殖效益。 因此,现代水产养殖管理者必须摒弃“水越浓绿越好”的陈旧观念,转而依靠水质叶绿素监测仪设备(定期检测叶绿素、溶解氧、pH、氨氮等指标),通过合理投饵、科学使用增氧机、定期换水、投放微生态制剂(如芽孢杆菌)等方式,来调控藻类密度和种群结构,维持水体的“肥、活、嫩、爽”,实现可持续的高产与稳产。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1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