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任何一个水产养殖区,老师傅们打量一口塘,第一眼看的不是鱼,而是水色。一句“这水色挺肥”,道出的核心指标,其实就是水体中藻类的多少,而藻类多少的一个关键量化依据,就是叶绿素a的含量。通常行业内使用在线叶绿素分析仪进行实时的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那么,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叶绿素a,“标准值”是多少呢? 在水产养殖的实践里,你很难找到一个像溶解氧那样明确的、统一的国家标准值。 实话实说,这是因为叶绿素a含量本身并非一个“有毒指标”,而是一个“生态表征指标”。它的高低,代表的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把握。 一、为何没有“死”标准? 叶绿素a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其含量直接反映了池塘中藻类的生物量。藻类,是养殖水体的“肺”,也是“粮仓”。 好处显而易见: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水体溶氧最主要的来源;它们能吸收鱼虾代谢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同时,藻类本身就是天然饵料,尤其对于苗种培育至关重要。 坏处也同样突出:藻类过多,特别是单一藻类过度繁殖形成水华,会导致白天溶氧过饱和,夜间却因呼吸作用耗尽氧气,造成鱼虾缺氧浮头,甚至泛塘。藻类死亡分解时,会大量消耗氧气并产生毒素,直接危害养殖对象。 因此,叶绿素a的“合适”范围,完全取决于你的养殖模式、品种、阶段以及管理目标。它更像是一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控的“靶向值”,而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合格线”。 二、实践中参考的“经验范围” 10-50μg/L(微克/升) 虽然没有国标,但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数据,为我们积累了一些广为认可的参考范围。一般来说,对于常见的鱼类和虾类养殖,将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维持在之间,被认为是一个比较理想和安全的区间。 在这个区间内,我们可以再细分一下: 10-20μg/L(偏低):水色较清瘦。多见于养殖初期或换水后。优点是水质清爽,不易突变;缺点是生产力不足,溶氧来源主要依赖增氧机,天然饵料缺乏。需要适时肥水。 20-40μg/L(适宜):水色呈茶褐色、黄绿色或淡绿色,透明度在30-40厘米左右。这是大多数成鱼和成虾养殖的“黄金区间”。藻相丰富且均衡,溶氧充足,水质稳定,自净能力强。 40-50μg/L乃至更高(偏高至危险):水色浓绿、蓝绿甚至酱油色。意味着藻类生物量过高,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体稳定性差,随时可能因天气突变而“倒藻”,风险极高。一旦超过50μg/L,就应视为预警信号,必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三、比数值更重要的:看水色、观变化 对于一线养殖户来说,精密仪器检测叶绿素a未必普及,但老祖宗传下来的“看水色”经验,其实就是对叶绿素a浓度的直观判断。好的水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一天之内有细微的光泽变化,这叫“活水”。这背后是一个丰富、均衡的藻相,各种藻类共生,而不是某一种独大。这种水的叶绿素a值可能在30μg/L上下波动,但系统是健康的。 警惕“老水”和“水华” 当水色变得浓绿、蓝绿(蓝藻水华)或暗黑(隐藻、甲藻水华),水面出现一层油漆状的漂浮物,这就是典型的叶绿素a浓度超标的表现。水“老”了,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加大,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叶绿素a含量必然升高。我们的管理核心不是追求一个低数值,而是通过定期换水、使用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合理使用增氧机等手段,控制其上升的速率,并防止藻相单一化。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1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