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的精细生态系统中,水体不仅是养殖生物的生活空间,更是其生命维持系统。这个系统的平衡与健康,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与效益。而底泥,作为水体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态至关重要。当养殖水体中污泥浓度异常升高时,它便从潜在的营养库转变为一场全方位的生态危机,对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所以,一台可以全天候监测的污泥浓度在线测定仪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将深入探讨污泥浓度过高所带来的多重不利影响。 一、溶解氧的“头号杀手” 污泥主要由残饵、粪便、生物残体等有机物构成。这些物质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提供了巨量“食物”。微生物在分解这些有机物时,会进行剧烈的耗氧呼吸,这一过程会迅速耗尽水中的溶解氧,尤其是在夜间,当藻类光合作用停止时,缺氧问题会变得尤为突出。
当底层污泥过厚,水体下层极易形成厌氧环境。即使通过增氧机搅动,也只能更新表层水体的氧气,底层巨大的“氧债”难以偿还,形成一个持续耗氧的“无底洞”。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养殖的鱼、虾、蟹等生物会因缺氧而浮头、躁动不安、摄食减少、免疫力下降。严重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窒息死亡,给养殖户带来毁灭性打击。 二、有毒物质的“温床” 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的分解从好氧过程转为厌氧过程,这一转变会产生大量对水生生物极具毒性的物质。厌氧分解会产生高浓度的氨氮,其毒性形式——分子氨,对鱼虾的鳃组织有极强的腐蚀性,并影响其携氧能力。更为危险的是,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环境下会产生硫化氢。这种气体带有臭鸡蛋味,毒性极强,即使浓度很低,也能迅速破坏养殖生物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导致急性中毒死亡。 有机酸和低级醇类:厌氧发酵还会产生多种有机酸等中间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会降低水体的pH值,进一步加剧氨氮的毒性,并刺激养殖生物的体表和组织,引发应激反应。这些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使得原本赖以生存的水体变成了一个充满隐患的“毒池”,生物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生长缓慢,极易发病。 三、病原菌与寄生虫的“庇护所” 高浓度的污泥为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提供了绝佳的繁殖场所。污泥中丰富的有机物和稳定的厌氧环境,非常适合弧菌、气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的大量滋生。当养殖生物因缺氧和毒素胁迫导致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病原菌便趁虚而入,引发烂鳃、肠炎、败血症等常见疾病。 许多寄生虫的卵、幼虫或包囊可以潜伏在污泥中,等待时机感染宿主。浑浊且富含有机颗粒的水体也为寄生虫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这使得病害防控变得异常困难,即便频繁使用药物,也往往因无法彻底清除底泥中的病原而效果不佳,容易反复发作。 一个健康的水体具备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过高的污泥浓度会破坏这种平衡。污泥再悬浮会使水体长期浑浊,透明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抑制有益藻类的生长,从而削弱了水体最重要的初级产氧能力。 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温差、大风、拉网操作),底泥中的营养盐(氮、磷)会重新释放到水体中,造成“内源污染”。这极易导致藻类过度繁殖,甚至引发水华,使水质陷入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