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质在线监测领域,浊度作为一项核心物理指标,直接反映水体的透明度与悬浮物含量。然而,实际运行中总磷(TP)浓度异常升高常对在线浊度仪造成显着干扰,导致测量值虚高或异常波动。深入分析其干扰机制并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对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性、优化水处理工艺至关重要。 一、 干扰产生的核心机制 总磷对浊度测量的干扰并非直接由磷元素本身引起,而是源于其化学形态转化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反应:水体中的磷酸根离子极易与常见的钙、镁、铁、铝等阳离子结合。当水体的pH值、温度、离子浓度等条件适宜时,会生成溶解度较低的微细颗粒沉淀,如磷酸钙, 羟基磷灰石)、磷酸铁、磷酸铝等。这些沉淀物粒径通常在胶体或微米级别。 浊度贡献: 这些新生成的微细沉淀颗粒悬浮于水中,对光线产生强烈的散射作用。在线浊度仪(主要基于90°或180°散射光原理)会将这些散射光信号误判为水体中固有的悬浮颗粒(如泥沙、藻类、有机物)产生的浊度,导致测量值显着高于实际浊度。 部分集成式或多参数站点中,在线总磷分析仪常位于浊度仪上游或共享水样流路。总磷测定通常需要剧烈的高温高压消解(过硫酸盐消解) 步骤,将各种形态的磷(有机磷、聚磷、缩合磷等)转化为可测的正磷酸盐。
剧烈消解过程可能破坏水体稳定性,促使原本溶解态的离子与新生磷酸根快速结合形成沉淀。这些在消解后瞬间产生的沉淀颗粒会直接影响后续或同一流路中浊度仪的测量。 极高浓度的溶解性磷酸盐溶液本身会改变水的折射率。虽然浊度仪设计主要针对颗粒散射,但折射率的显着变化也可能对某些光学测量原理(尤其是透射光补偿型)产生微小影响。 二、 干扰的严重影响 最直接的后果是浊度监测数据严重偏离真实值,失去反映水体实际悬浮物状况的意义。 在水处理厂(尤其是饮用水厂和污水厂),虚高的浊度信号可能误导自动化控制系统。例如,可能导致混凝剂/絮凝剂的过量投加(试图降低一个本不存在的“高浊度”),不仅浪费药剂、增加成本,还可能产生过量污泥或影响出水水质(如铝盐过量导致残余铝升高)。 异常的浊度峰值可能触发不必要的工艺报警或连锁反应(如设备停机、切换水源),影响生产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失真的数据无法用于准确评估水质状况、达标排放或水源地安全,可能带来合规风险和错误的决策依据。 三、 有效的应对与缓解策略 最关键的措施是确保在线浊度仪的取样点优先于在线总磷仪的消解单元。即浊度仪应取用未经总磷消解处理的原始水样。避免消解后含有新生沉淀的水样流经浊度传感器。为浊度仪设置独立的取样管路和流通池,彻底与总磷分析仪的化学处理流路分离。 在浊度仪进样前,添加少量无机酸(如盐酸、硫酸),将水样pH调节至酸性范围(如pH<3)。在低pH下,磷酸盐沉淀(尤其是磷酸钙)会重新溶解,消除颗粒干扰。需精确控制加酸量和混合均匀性,并确保酸液本身纯净无颗粒。注意强酸可能腐蚀流路部件。 在浊度仪前安装精密在线过滤器(如0.45 μm或更小孔径),滤除可能形成的磷酸盐沉淀颗粒及其他悬浮物。此法会改变样品性质,测得的将是“溶解态”或“超细颗粒以下”的浊度,并非真实水体的浊度,仅适用于特定场景,且需频繁维护更换滤芯。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策略,可有效识别、规避或消除总磷带来的干扰,保障在线浊度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为水质管理和工艺控制提供坚实依据。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39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