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盐自动分析仪的电极是其进行精确测量的核心部件,其清洁维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仪器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以及电极自身的使用寿命。电极表面一旦被水样中的有机物、油污、生物膜或沉淀物污染,就会严重干扰离子的正常传输和电化学信号的稳定性,导致测量结果出现漂移、响应迟缓甚至严重失真。 因此,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科学、规范的电极清洁流程是仪器日常维护的重中之重。清洁工作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首要步骤是彻底关机并断开分析仪的电源,对于在线分析仪,还需将其从流程中隔离并关闭样品流路,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触电或化学试剂溅射伤害,同时也能避免清洁液反向进入仪器内部流路造成二次污染或部件损坏。 清洁所需的工具和溶液应提前准备妥当,通常包括去离子水、软毛刷、棉签以及特定的清洁溶液。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应选择不同的清洁策略。对于最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和轻微污垢,推荐使用温和的稀酸溶液(如百分之五的稀盐酸)或专用的电极清洁液进行浸泡和清洗。操作时可先将电极小心拆卸下来,将其尖端浸泡在清洁溶液中几分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过度腐蚀电极敏感膜。浸泡后,用大量的去离子水反复且彻底地冲洗电极表面,确保没有任何清洁液残留。 对于附着较为牢固的颗粒物,可以配合使用软毛刷或棉签极其轻柔地擦拭电极膜表面,动作必须轻缓,任何粗暴的刮擦都可能永久性地损伤脆弱的敏感膜。而对于顽固的油污或脂类污染物,则需要选用温和的 surfactant 清洗剂或酒精进行清洗。同样地,在清洗后必须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在某些生物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环境中,电极表面可能形成一层生物黏膜,这时可能需要使用特定的酶清洗液来分解这些有机生物物质。 清洁完成后,必须对电极进行重新校准,这是验证清洁效果、确保测量准确度的关键步骤。将电极安装回仪器或将其置于校准模式下,使用新鲜配制的标准浓度亚硝酸盐标液进行两点或多点校准,观察校准曲线是否符合标准,斜率及零点是否在仪器规定的可接受范围内。 如果校准通过,表明清洁有效,电极性能已恢复;如果校准失败,表现为响应值异常、斜率偏低或无法稳定读数,则可能意味着清洁不彻底、电极膜已老化或遭受了不可逆的损伤,此时需要考虑再次尝试清洁或联系技术支持以确定是否需要更换新电极。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清洁频率并延长电极寿命,积极的预防性维护同样重要。这包括确保进入分析仪的水样已经过适当的预处理,如过滤以去除大的颗粒物;保持样品流路的清洁畅通,定期更换滤芯;当仪器长时间不使用时,应按照制造商指南妥善储存电极,通常需要将其放入专用的保护套内并保持敏感膜的湿润。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0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