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多种酶的构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如能量代谢、铁的吸收利用以及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然而,如同许多营养素一样,过量摄入铜则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例如,饮用水中铜含量过高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和腹痛,长期暴露甚至可能导致肝脏和肾脏损伤。此外,含铜废水若用于农业灌溉,会造成铜在土壤和农作物中累积,影响农作物生长,并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为确保饮用水安全及环境保护,各国和相关机构都制定了严格的水中铜含量标准。 饮用水中的铜含量安全标准 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中规定,自来水中铜的含量限值为每升不超过1.0毫克(1.0 mg/L)。这意味着从水厂出厂以及输送到用户龙头的自来水,其铜含量都必须低于这个限值。近期一些地方水务公司发布的水质公告(如九江市水务有限公司2025年6月水质报告)显示,其监测的铜含量结果均远低于此国家标准限值,例如“<0.025 mg/L”,这表明正常情况下,经过规范处理的自来水在铜含量方面是安全的。 除了饮用水,其他类型水体的铜含量标准因其用途和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地表水: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水体(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铜含量限值为≤1.0 mg/L。 地下水: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地下水(主要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的铜含量限值为≤1.50 mg/L。 污水排放:企业或机构向外环境排放污水时,其铜含量需遵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2002)的三级标准,即≤2.0 mg/L。 这些限值的设定,是基于对人体健康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科学评估。 铜含量的监测与检测方法 为确保水中铜含量符合安全标准,需要依靠可靠的检测技术。常用的水中铜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 分光光度法:例如双乙醛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在特定pH条件下,铜离子与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通过测定其吸光度来确定铜浓度。其优点是仪器相对便携、成本较低、操作简便,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或基层实验室。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适用于实验室环境对痕量铜的精确分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这是目前最为灵敏和精确的技术之一,可用于极低浓度铜的检测以及多元素同时分析,但仪器昂贵,运行成本高。 选择何种检测方法,需根据检测目的、精度要求以及实验室条件而定。 日常用水建议 为确保您和家人的用水安全,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如果发现自来水偶尔会呈现淡淡的蓝色或蓝绿色,或者能尝到金属味,这可能是铜含量偏高的迹象。您家中使用的是铜管或老旧管道,建议每天清晨用水前,先打开水龙头放流一两分钟,将可能在管道中停滞一夜、含有较高金属离子的水排掉。 选购水龙头、水管等产品时,选择符合国家标准、有质量保证的正规产品。对于水质硬度较高或对水质有更高要求的家庭,可以考虑安装合格的净水器。例如反渗透(RO)净水器对重金属包括铜有较高的去除率。但需注意定期更换滤芯,避免二次污染。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0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