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解氧是养殖池塘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水产动物的摄食、生长、生存以及整个水体的生态平衡。可以通过在线水质溶解氧分析仪进行实时监测。缺氧可导致养殖生物应激、病害频发,甚至全军覆没。因此,科学、有效地提高溶解氧,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提升溶氧需遵循“开源、节流、调控”三大原则,多管齐下,方能见效。 一、 机械增氧 这是目前规模化养殖中最核心、最可控的增氧方式。不同类型的增氧机各有优势,需根据池塘情况选择。 叶轮式增氧机:最常用机型。其优势在于能有效搅动水体,形成水流,将上层富氧水带入底层,实现上下水层交换,打破“热分层”现象(即上层水温高、氧高,底层水温低、氧低)。它尤其适用于水深超过1.5米的池塘。 水车式增氧机:擅长营造定向水流,适用于长方形池塘或需要推动水体环流的场景,能有效将粪便、残饵等污物集中到池心排污区。对虾蟹等怕惊扰的品种相对友好。 涌浪机:耗能较低,主要以向上提水的方式增氧,搅水能力介于叶轮式和水车式之间,适合作为辅助增氧设备。 关键不在于有无,而在于如何使用。必须打破“晴天中午不开机”的误区。晴天中午(下午1-3点)开启增氧机2-3小时,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增氧措施。此时表层水光合作用产氧已过饱和,通过搅水将上层超饱和氧输送至缺氧的底层,能大幅提升整体溶氧储备,有效预防后半夜的缺氧风险。 二、 生物增氧与生态调控 依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天然、经济的增氧方式,但需科学管理。 培植优良藻相:藻类是池塘白天70%以上氧气来源。保持“肥、活、嫩、爽”的优良水色(如硅藻为主的茶褐色、绿藻为主的黄绿色)至关重要。定期施用氨基酸肥、益生菌,促进有益藻类繁殖,避免蓝藻等老化和有害藻类占优势。 控制耗氧因子:水体中的耗氧主体不仅是鱼虾,更有底泥、残饵和粪便。 科学投喂:根据天气、水温、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投饵量,避免过量投喂。残饵腐败会大量消耗氧气。 改良底质: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氧化底层有机物,减少底泥耗氧。同时,配合益生菌(如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分解水体中的有机废物,将耗氧物质转化为无机盐,变“废”为“宝”。 三、 日常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适时换水:抽取外部优质水源注入池塘,能直接带来氧气并稀释老水。但要注意水源质量,避免引入污染和病原。 巡塘与监测:养成每日早、中、晚巡塘的习惯。最科学的做法是配备溶氧测定仪,实时监测水体溶氧的昼夜变化规律,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开启增氧机。观察水色、养殖生物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缺氧征兆。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1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