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氮超标,在污水处理的生化系统里,绝不是简单的某个指标升高,它更像一记重拳,会直接冲击活性污泥系统的核心,引发一连串复杂且棘手的连锁反应。当氨氮负荷突然增高,超出了硝化菌的处理能力,系统首先会表现出硝化效率的下降。氨氮(NH₃-N)无法被顺利转化为亚硝酸盐(NO₂-N)和硝酸盐(NO₃-N),开始在系统中积累。可以使用台式污泥浓度分析仪进行测定并寻求应对之策。 高浓度的游离氨(FA)对许多微生物而言是有毒物质。它会穿透细胞膜,干扰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尤其是对硝化菌本身的活性产生强烈抑制,甚至导致其死亡。这部分微生物的损失,会直接导致活性污泥中有效菌群数量的减少。 污泥浓度(MLSS)可能在短期内不降反升然而,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是,系统内的。这是一种“虚假繁荣”。其原因在于:微生物应激性分泌菌胶团细菌在受到高氨氮等毒性物质冲击时,会分泌大量的胞外聚合物(EPS)以构筑防御壁垒。这些EPS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它们本身是固体物质,会贡献到污泥浓度的测量值中,但这部分增加并非活性生物量的健康增长。 正常的硝化过程会消耗碱度并产酸。当硝化被抑制,这一产酸过程减弱,可能导致系统pH值偏高。在碱性环境下,污水中的磷酸盐、钙镁离子等更容易形成无机沉淀物,混杂在污泥中,同样增加了污泥的表观浓度。
污泥结构与功能的恶化 如果氨氮超标状况持续,系统将进入一个更糟糕的恶性循环,污泥的性质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最典型的特征是。高氨氮环境及其引发的EPS过量分泌,会破坏正常的菌胶团结构。絮体变得松散、轻盈、边界模糊,难以凝聚成密实的礬花。这直接导致污泥沉降比(SV30)和污泥体积指数(SVI)急剧升高。二沉池中,泥水分离困难,大量污泥无法有效沉淀回流,要么随出水漂走,造成出水浑浊和总固体超标,要么在池底形成难以泵送的稀薄污泥层。 当情况恶化到极致,系统将面临崩溃。持续的高氨氮毒性会彻底瓦解微生物群落结构,硝化菌群被摧毁,异养菌群也奄奄一息。污泥失去活性,不再具有降解污染物的能力,絮体彻底解体,变成细小的、无法沉降的针尖泥。 最终结果是:反应器内的。因为一方面,污泥自身解体、死亡、矿化;另一方面,解体的微小污泥颗粒在二沉池无法被截留,大量流失。出水不仅氨氮超标,COD、SS等指标也会全面失控,整个生化处理工艺宣告失败。 因此,在运营中,发现氨氮超标必须立刻警惕。它不仅仅是出水一个指标的问题,更是对整个活性污泥生态系统的全面挑战,其最终指向的,正是系统核心——污泥浓度与活性的根本性破坏。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1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