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北风呼啸,气温骤降,我们眼中的水体——无论是湖泊、池塘还是水库——往往会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夏季的清澈与宁静。曾在夏日里肆虐成灾、形成“水华”的蓝绿藻,其命运在冬季低温的掌控下,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简而言之,低温极大地抑制了蓝绿藻的繁殖,使其活动进入近乎停滞的“休眠”状态。在户外,手持式蓝绿藻检测仪是使用较为频繁的设备。 蓝绿藻,虽名为藻,实则为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它们的生命活动高度依赖温度,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通常在25至35摄氏度之间。冬季低温的到来,如同对其生命引擎进行了一次“强制熄火”。 酶活性骤降:生物体内的所有生化反应,包括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和细胞分裂,都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对温度极其敏感。当水温降至10摄氏度以下,甚至结冰时,蓝绿藻体内的各种酶活性会急剧降低,导致其生命活动变得极其缓慢。光合作用效率大打折扣,无法合成足够的能量;细胞分裂周期被无限拉长,繁殖率趋近于零。 细胞结构与功能受损: 持续的低温会直接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变得僵硬,物质运输(如营养吸收和废物排出)的通道受阻,进一步加剧了其生理机能的瘫痪。对于某些不耐寒的蓝绿藻种类,剧烈的温度变化甚至可以直接导致细胞结构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 因此,从表象上看,冬季水体中那抹令人不悦的绿色消失了,水变得清澈见底。这并非因为它们被完全清除,而是因为其种群数量因无法繁殖而急剧衰减,活性降至极低水平。 休眠与沉降面对严酷的环境,蓝绿藻并非坐以待毙,它们演化出了精妙的生存策略,而这正是其生命力的可怕与顽强之处。 形成休眠体(厚壁孢子):这是许多蓝绿藻应对不良环境的“法宝”。当环境恶化时,部分营养细胞会转化为一种被称为“厚壁孢子”或“休眠细胞”的结构。这种孢子具有厚实的细胞壁,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率降到极低,使其能够耐受长期的低温、黑暗乃至缺氧环境。它们如同埋藏在水底泥沙中的“种子”,静静蛰伏,等待时机。 群体沉降:在夏季,许多蓝绿藻通过自身产生的气囊漂浮在水体表层以争夺阳光。进入冬季,部分藻类会主动或被动地失去浮力,整个群体沉降到光线微弱、但温度相对稳定的水底淤泥中。在这里,它们避开了水面剧烈的温度波动和水流的扰动,以静止的状态保存实力。 间接生态影响 冬季低温不仅直接影响蓝绿藻,也改变了水体中整个微生物生态的竞争格局。一些真核藻类(如硅藻、金藻)可能在秋冬的低温条件下生长得相对更好,它们会暂时占据生态位,消耗水中的营养盐。同时,低温下细菌的分解活动减慢,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循环速率下降,这也从“粮草”供应上限制了任何藻类(包括蓝绿藻)的大规模爆发。 理解冬季对蓝绿藻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管理意义。冬季的“清澈”并不代表问题的解决,反而是风险的一种潜伏。沉降在底泥中的大量休眠孢子和残留藻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种源库”。当次年春回大地,水温逐渐回升至适宜范围,这些“沉睡的种子”会迅速复苏、上浮,并利用水体中经过一整个冬季积累或新输入的营养盐,在缺乏竞争对手的早期,实现爆炸性增长,从而形成春季甚至夏季的蓝绿藻水华。 因此,从管理角度而言,冬季是进行底泥疏浚、减少内源污染的黄金窗口期。通过移除富含藻种和营养盐的底泥,可以从根本上削减来年水华发生的基数与潜力。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1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