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科学、水质分析、食品工业及涂料生产等领域,色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质量指标。而要对色度进行精确测量,离不开一套准确可靠的色度标准溶液,即“标定点”。配制这些标定点的色度溶液,是一项要求极致精准的实验室技术,其过程犹如一场与误差的静默博弈。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检测体系的失准。因此,掌握正确的配制方法,是获得可信数据的基石。 配制工作并非简单的溶解与混合,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准备、操作与后处理的全过程。以下是其核心步骤与关键要点。 一、 万全的准备:奠定精准的基石 首先,必须严格依据所采用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如GB/T、EPA、ASTM等)进行操作。不同的标准可能指定不同的基准物质和浓度级别。最常用的基准物质是氯铂酸钾 与氯化钴,它们按特定比例混合可模拟天然水体的黄色调,构成铂-钴标准色度单位。明确原理,才能理解每一步的意义。 试剂与器材的严选: 基准物质: 必须使用高纯度的基准级或光谱纯试剂,确保其化学组成与纯度符合要求。氯铂酸钾应为暗红色结晶,氯化钴为红色结晶。 溶剂: 必须使用一级实验室纯水,其电阻率应达到18.2 MΩ·cm(25℃),无色、无菌、无颗粒物。任何离子或有机物杂质都会引入色度干扰。 器皿: 所有接触溶液的器皿,如容量瓶、移液管、烧杯、储存瓶等,必须由硼硅酸盐玻璃(如派热克斯玻璃)或更优质的材料制成,且内壁光滑,不易吸附。强烈建议使用专用器皿,避免交叉污染。 器材校准: 关键的计量器具,如分析天平(感量0.1mg)、容量瓶、移液管,必须定期经过校准,确保其精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彻底的清洁 所有器皿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清洗。标准流程通常为:用洗涤剂初步清洗后,用自来水冲净,再用纯水润洗三次,最后在无尘环境中自然晾干或使用专用干燥器。对于极精密的配制,可用稀硝酸或稀盐酸浸泡数小时,以彻底去除金属离子残留,再用大量纯水冲洗至中性。 1. 基准储备液的配制: 这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以500铂-钴色度单位的储备液为例: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1.246g氯铂酸钾和1.00g干燥的六水合氯化钴。称量时需使用称量瓶,快速、轻柔,避免吸潮和洒落。 将称好的试剂用少量纯水溶解于烧杯中,然后通过玻璃棒全部、无损地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此过程应重复润洗烧杯数次,确保溶质完全转移。 定容: 向容量瓶中加入纯水至略低于标线,盖塞后摇匀,静置片刻。最后,用滴管逐滴加入纯水,使溶液的弯月面底部恰好与标线相切。这个动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性。 混合: 盖紧瓶塞,反复倒置并摇动容量瓶至少10次,确保溶液彻底混匀。 2. 系列标定点的稀释: 储备液配好后,通过精密稀释得到一系列标定点(如0, 5, 10, 20, 50, 100, 200, 300单位)。 计算: 根据稀释公式 C1V1 = C2V2 精确计算所需移取储备液的体积。 精密移液: 使用校准过的移液管或刻度吸量管移取计算好的储备液体积。读数时务必保持视线与液体弯月面最低处水平。 二次定容: 将移取的储备液转入另一个洁净的容量瓶,用纯水定容至标线,并同样彻底混匀。
本文连接:http://www.codjiance.com/newss-4081.html
|